智趣生活百科


百科知识分享
智趣生活百科网为您提供各类生活小常识

锅牛装修设计家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你

更新时间:2024-11-28 15:26:13

核心提示:

1.豹眼本意只想说一说老王家那些牛人们的事,追本溯源,先有一个王氏来源的前奏。不曾想,有些友友们希望介绍一些其他姓氏的来源故事。鉴于此,豹眼从现在开始,顺便介绍一下别的姓氏的故事。

但愿王氏族人们不会觉得豹眼扯得太远,故事嘛,当然不必一定是老王家的了。

2.豹眼述说的重点在本族一支,主要是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的事。

鉴于有的族人希望介绍更多老王家的事,豹眼就先介绍一些不是特别著名的王氏分支的故事。

因为一旦说起太原王后,就几乎没有机会再说这些了。

3.真正经典的故事往往在后面,豹眼也遵循这个原则,敬请友友们耐心等待。

杀驴王有些资料说杀驴王氏也叫开元王氏,但豹眼没有查阅到为何称为开元王氏。

这样的事是常见的,不清楚就是不清楚,不能妄加猜测,这是阅读家谱的基本原则,豹眼特别地说明一下。

杀驴王氏是元朝末年从青州府琅琊王氏分离出来的一支王姓,究竟因何称为杀驴王氏,有两种说法:

其一说,元朝顺帝年间,济北诸郡瘟疫横行,死者十之八九。大灾过后,朝廷颁旨迁徙青州之民填充济北诸郡。

王奉义、王奉先和三弟(名讳不详)及子侄都在迁徙之内,骨肉面临分离,各居一处。临别前,杀驴祭祖,家人分食驴肉,以思将来团聚之念。

这支王氏宗族就被称作“杀驴王氏”,这一说法广为流传。

其二说,因元顺帝昏庸无道,民不聊生,各地起义此起彼伏。

王奉义兄弟众多,也揭竿而起,经常劫富济贫。他们闻知登州的贡银路过乐安,于是设计截取。

顺帝得知大怒,颁旨满门抄斩。为躲避这个灾祸,全族散尽家资,决定各奔东西。临行前杀驴祭祖,分食驴肉。

其后世子孙自称“杀驴王氏”,这一说法在乐陵一带一直流传。

杀驴王氏的开基祖王奉先,青州府乐安县西关(今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人。曾在朝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配陈氏苏氏生八子,待侄子如子。时常教育子侄学好本领报效国家,善待乡邻,后因避难定居乐陵老鹳林。

王奉先第八代子嗣王守先,字平易,乐善好施,广施恩德,庇荫乡邻。其后裔传承先人贤德,更改村名为王平易村,后更名王平夷村。现在仍以此为村名,世代居住于此。

后世“杀驴王氏”族人修谱皆以王奉先为开基始祖。

王奉先曾为元朝命官,因何避难没有详细介绍,但与抢劫朝廷贡银一说,相差很大。但如果是因为瘟疫被迫迁徙济北诸郡,那就不是避难。

家谱跟史书一样,有些事记载很隐讳,不直接说明具体情况,让后世自己揣测。

“杀驴王氏”目前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东部,在河北西部、河南、吉林、辽宁也有分支。

家训:

自强自立,处事和人,结交贤良,远离是非。

宗祠楹联

祖上功德万代传

后世勤劳子孙承

人生不易,为了讨生活四处流落,但能做到有根有源,也是难得。

打锅王“打锅王”是流传比较广的王氏宗族故事,但却没有具体的记载。

有种说法是兄弟三人,老大王雷,老二王云,老三王雨,为了讨生活,不得不外出求生存。

临别之前,把家里的一口锅一分为三,各持一块,以日后相见作为一家人的凭证。

故事很凄凉,虽没有更多的资料介绍,但豹眼认为这很可能是真的。

安土重迁、珍惜骨肉之情,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王氏族人也不例外。如果不是遇到灾难,一家人谁会砸锅分离呢?

与之相似的是,有“打锅牛”的传说,记载更多,豹眼说一下,友友们可以做个对照。

打锅牛相比于打锅王,打锅牛的故事就经典多了,不愧是姓牛,还真牛哦。

牛姓的由来

牛姓是殷商之后,出自子姓,与王子比干后裔子姓王氏出自同姓,都是商朝贵族后裔。

唐《元和姓纂》记载:

“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名子启,殷商帝乙长子,商纣王胞兄。纣王无道,微子启力谏遭贬,愤然逃走,归隐林下。

走时,微子举目看了一下天日,恰好过午,以午字出头,引以为牛姓。

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微子为宋公,以侍奉商汤嗣爵,后为宋国,国都商丘。

宋传国第十二任君主,是为宋武公。在位期间,北方游牧民族部落长狄入侵,宋武公派遣其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县南)击败长狄,俘获其首领缘斯。

但皇父及其长子谷甥、次子司寇牛父不幸战死。

牛父后裔以牛父王字为氏,是为牛姓。

后世牛姓也是人才辈出,战国时期赵国有牛翦、秦国有牛缺等名人。

东汉时期,牛邯担任护羌校尉,牛姓遂成为陇西望族。

唐宋以来,山西牛氏日渐繁衍壮大,尤其在晋东南地区广为分布。

命运多舛的牛氏

三国曹魏后将军牛金,就是牛氏一族杰出的将领,因为“牛继马后”的谶语,被司马懿毒杀,家族蒙难逃离。

据一些史籍、碑刻记载,唐代许多牛姓宗族都是牛金之后,如牛弘、牛肃及上党牛氏等。

宋代《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牛金之子牛元定逃难到了安定,后改姓寮氏。北周末年,工部尚书寮允复改回牛氏,其子牛弘曾任隋朝吏部尚书等职,敕封奇章公,史称“大雅君子”。

唐贞观二年,牛弘次子牛方裕因参与弑杀隋炀帝,被流放岭表。

贞观七年,唐太宗又下诏:

“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

牛弘家族再次蒙难。

唐天宝年间,宰相牛仙客因为武皇时期出现的“牛姓干唐祚”谶语被周子谅参劾。幸运的是牛仙客因遇事不敢裁决,唯唯诺诺,凡事皆由李林甫做主。周子谅被仗杀,但牛仙客却躲过一劫,得以寿终正寝。

牛弘之后牛僧孺再任宰相,因“牛李党争”,此谶语再被提及,传言:

“首尾三麟六十年,两角犊子恣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

当时,有好事者解读曰:

“两角犊子,牛也,必有牛姓 干唐祚。”

但从历史发展来看,有人将谶语解读为唐末朱泚、朱温之乱,但牛家人却背了锅,跟着提吊胆过日子。

这也说明了政治风险之所在。

牛家屡屡遇难,就有了打锅牛的传说。

打锅牛的传说

三国时期牛金“牛继马后”罹难、唐朝时期牛宰相“牛姓干唐祚”谶语,都成为后世牛氏打锅逃难传说的缘由,但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记载。

在北方牛姓基本都有打锅牛,名称有“打锅牛”、“破锅牛”、“锅茬牛”等多种称谓。

除了牛丞相打锅传说之外,十八兄弟破锅传说较为广泛。

十八打锅牛之说

到了元代,牛姓宗族更是牛叉,甚至有“一元半个牛”之说,就是牛姓做官的人特别多。

话说元朝时,牛川为山西洪洞县令,生有三子:长子牛洪,任翰林院编修;次子牛裨,任吏部尚书,三子牛超。

兄弟三人,又各生了六个儿子,全家堂兄弟十八人。

不久,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牛家作为元朝官宦之后,又是豪门世族,自然成为被打土豪的首选目标。

十八兄弟抵抗了几天几夜,最后抵抗不住了。老大牛楷无奈地说:“为了延续牛家血脉,各自逃生吧。”

为了以后子孙相认,他们找来一口锅,将其打成十八片,各持一片,然后四处逃散。

明朝建立后,逃难的牛氏家族回到老家,开始筹划“对锅认亲”。凡是锅片能对在一起,就是自己的亲人。

相传牛姓族人初次见面,往往先问“打锅不打锅”,一旦回答“打锅”,立马相拥而泣。

但是,明朝廷及当地官府对他们的聚会十分担忧,就诬蔑他们为白莲教徒。不得已,牛氏宗族只好取消了对锅认亲,再次各奔东西。

由此可知,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哪一个宗族都不容易,都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注:图片与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错误敬请告知删除、修正。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中国科技纵横投稿

前卫网站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