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29 17:04:17
一场波澜壮阔的大迁徙,改变了中华大地近千万人的命运。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266万余套,实现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7万人。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从搬出穷山沟,到开启新生活,各地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全过程,凝心聚力打好搬迁战,统筹资源做好社区治理,千方百计带动群众增收,让众多贫困群众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干群携手“挪穷窝”
“把我小组长的帽子拿掉也坚决不搬!”几个月前,在海拔1600多米的大山里,云南怒江州泸水市古登乡马垮底村傈僳族村民贵生子曾放下这样的“狠话”。
莽莽群山,阻断了山里人的脚步和眼界,世代贫困如影随形,搬迁,成了唯一出路。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却喂不饱一家人的肚子,这种日子贵生子早就过怕了,可一想到离开,他又犹豫了:自己年纪大了,又不懂汉语,到了城里怎么生活?搬下去后不能种地,一家人靠什么维持生计?……
重重顾虑阻滞了群众的搬迁步伐,截至今年2月20日,马垮底村尚有82户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村民选择不搬。
不实现应搬尽搬,脱贫致富、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怒江州在现有驻村扶贫工作队和下沉党员干部的基础上,再派1006名有驻村工作经历、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精锐力量组成15支背包工作队,奔赴80个未出列村,进驻尚未分房入住的贫困户中,逐村攻坚、逐户销号,向全部搬迁入住的目标发起总攻。
一次不行,那就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连续几个晚上,背包工作队员在贵生子家的火塘边和他一直聊到后半夜,把手机里拍摄的新居照片展示给他看,又从住房、就业,到医疗、教育,一笔笔给他算经济账。最终,贵生子同意举家搬迁进城,还按照傈僳族的最高礼节,招待队员们吃了一顿羊肉汤。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搬不动山就搬人,各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迅速集结,以愚公移山的劲头挺进深山峡谷,挺进最贫困的地方,誓将群众挪出“穷窝”。
贵州铜仁市沿河县锯齿山下的老百姓不会忘记,大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文伟红走村串户忙碌的身影。大坪村全村1500多人,100多户村民举家外出在遵义市湄潭县和湖北省当阳市务工。为了精准识别搬迁户,把政策宣传到位,为搬迁打好基础,文伟红不远千里,带队奔赴外地。全村搬迁961人,多数都是他上门动员。然而,因走访贫困户途中的一场意外,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5岁,再也兑现不了对父母的诺言。
在海拔2100米的崇山峻岭间,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结构乡大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天艳曾和同事来到这里的拨拉组苗寨,动员并帮助乡亲搬迁。搬家时,80名干部手拉肩驮,把32户老少群众,连同他们的家具,用15天时间搬了出来。“干部脱皮,群众脱贫。”李天艳说。
大动员、大搬迁、大建设,各级党员干部用汗水甚至生命缔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个奇迹,帮助众多群众迈出了摆脱贫困的第一步。“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石头缝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饱”的穷苦岁月被抛进历史的尘埃里。
秋日艳阳下,贵州黔西南州册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高洛新市民居住区,一幢幢规划有序的楼房鳞次栉比,绿荫下回荡着人们爽朗的说笑声。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从双江镇央绕村伟细组搬迁下来的罗元安感慨不已:“是干部们用真情打动了我,让我来到县城、住进新房、过上了新生活。”
锻造“主心骨”,开启新生活
从“山头”到“城头”,由村民变居民,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甚至带来了“一搬跨千年”的转变。普通人眼里的生活琐事,对搬迁群众来说,却是关系他们能否留得住的大事。
柴火灶变成电磁炉,铁锅变成电饭煲,搓衣板升级成全自动洗衣机……今年5月12日,在四川凉山州的大山里住了大半辈子的吉格日史搬进昭觉县沐恩邸社区。然而,兴奋过后,她很快陷入尴尬:儿女不在身边又不识字的她,对这些电器连碰都不敢碰,只好用开水冲燕麦当饭吃度过了第一个星期。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必须依靠党建的力量。
沐恩邸社区在搬迁群众入户前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从群众入住第一天起,临时党支部就开始走家串户,一边手把手教,一边挖掘居民骨干,培养楼栋长。
入住新家一周后,初中文化的莫色阿且被选为55栋的楼栋长,成了吉格日史的帮扶责任人。一连两个多月,他每天都到吉格日史家里教她使用电器,还将使用步骤用吉格日史能看懂的符号和文字写下来,贴在每个电器旁边,就这样一步步教会了她。
群众搬到哪,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跟进到哪。各地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在集中安置地设立党组织,配强干部队伍,锻造搬迁群众“主心骨”。
广西河池市环江县在安置点建立县、乡、社区、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党群服务网络,通过便民服务手册、邻里亲情卡、微信公众号等,采取“群众下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联动办单、办结销单”的方式,开展邻里守望、文明教育、矛盾化解等工作。“我们刚来到这里,有事都不知道找谁,是社区党支部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毛南家园安置点住户覃万乾说。
四川凉山州越西县探索“联合组团”片区治理模式,在迁入人口较多的4个乡镇分别建立“联合组团”片区,成立临时党工委。各迁入地乡镇党委选派3名干部组成工作专班,涉及搬迁村明确1名驻村工作队员,点对点联系沟通,共同推行“人地分离”便民服务托管代办。
得知河西呷多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海来质子想给孩子申请贫困生助学金,新民镇工作队队员、帮扶干部曲莫伍且上门拿了资料,几天就代办好了。
阵地建设同步跟上。在沐恩邸社区大广场旁,两栋相邻的二层小楼是社区里人气最旺的地方,这里就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走进其间,党员之家、农民夜校、智慧社区总控室、便民服务中心、4点半课堂等一应俱全。
社工瓦渣哈布正在接听村民电话,并将村民的问题和建议记录在电脑中,反馈给相关部门。“刚搬来时每天会接到40多个求助电话,现在每天只有10个左右。”瓦渣哈布说,大家正慢慢适应新生活。
从生活习惯到精神风貌,各搬迁安置地党组织创新方式,通过示范引领、入户宣讲、评比表彰、积分兑换等,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感恩奋进。
“寨邻四坊们,大家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里,现在都是一家人了,希望大家都能够和和气气,团结起来,共同爱护社区环境,共同维护好这个大家庭。”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举行的社区新市民表彰大会上,搬迁户凌秀芬家获得“文明家庭户”表彰,她的真诚发言赢得台下200多户新邻居们的热烈掌声。
这样的评比活动每月都会举行。“虽然每次评比的奖品金额不大,多以大米、洗洁精或其它生活日用品为主,但获评的家庭特别高兴,很有自豪感。”社区第一书记、兴义市委党校副校长张琨说。
一个集中安置点就是一个小社会。党建引领下,搬迁群众安下心、扎下根,渐渐融入社区生活,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图景徐徐展开。
刚搬到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时,很多群众不愿交水电费、物业管理费。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感恩社区先后成立了物管委员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制定了居民公约,又从群众中推举出160名代表,挨家挨户上门动员、代办水电费卡。“搬下来2个月就收齐了水电费,半年内又收齐了物业管理费。”社区党总支书记莫色古布子语气里满是欣慰。
整合资源“奔富路”
“不出大山,不知道在县城也能有这么多门路。”广西百色市田阳区老乡家园社区的搬迁贫困户农春矿说。过去,农春矿一家5口人就守着山上1亩多的玉米过日子,为了补贴家用,夫妻俩在农闲时出去打零工,“跑断腿不说,还攒不下几个钱。”
搬出大山天地宽,如今,他们住上了新楼房,不仅看病、上学近,找工作也方便了很多。“家门口就有很多企业、工厂,在家乡就能挣钱了!”在社区党组织的帮助下,农春矿开起三轮车拉货,还干些水果包装的零活,一个月至少能挣2000元。
乐业才能安居,稳定就业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必答题”,也是搬迁安置地各级党组织的发力方向。各地坚持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发展产业,搭建平台,引导就业创业,让搬迁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安全感更足,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走进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永安片区,2000座拱棚整齐排列,拱棚内菜苗长势喜人,搬迁群众艾尔肯·艾买尔在一行行菜苗间忙得不亦乐乎。
永安片区安置点规划了设施农业、养殖业,引进了服装加工厂,将戈壁荒滩打造成“产业绿洲”,让贫困户端上结实的新饭碗。两年前从昆仑山深处搬下来后,艾尔肯·艾买尔开始搞果蔬生产,经过培训,他还成了一名农业企业的技术员,全家收入从原来的1万余元增长到近5万元。
沐恩邸社区彝绣培训班教室内,绣娘们飞针走线,十指翻飞间,一朵朵彝族特有的太阳图腾出现在她们手中的白袜上。“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教室后墙上,彝汉两族文字写出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为了让贫困群众搬迁入住新居后有一技傍身,沐恩邸社区举办了多个技能培训班,彝绣培训班正是其一。培训班采用“培训 订单”模式,熟练的绣娘一天靠刺绣能增加200元左右的收入。
“做梦都想不到,能在县城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还能创业当老板。”在社区党工委的帮助下,云南怒江州兰坪县永昌社区的搬迁居民和小艳实现了创业梦。搬下来后,和小艳发现社区里年轻人的网购需求旺盛,而附近2个搬迁安置社区都没有快递点,自己每次拿快递也得走很远的路。头脑活络的和小艳瞄准机会,开了社区第一家快递物流超市。
和小艳说,创业过程中,社区党工委给了她很大的扶持,为她减免了3年的门面租金,带动群众就业还有相应补贴。开业2个多月,物流超市的收发件量就从一天10多件涨到了500件左右,还吸纳了社区4位居民就业。“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好。”和小艳充满信心。
虽然搬离了大山,但搬迁群众大多是种地的一把好手。环江县毛南家园城西社区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
55岁的苗族党员黄神通,带着妻子到新家18公里外的乡镇承包果园种植砂糖橘,还主动参加当地水果生产服务中心举办的培训班,一年下来,他承包的10亩砂糖橘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社区9户居民加入了承包的行列。
金秋的阳光下,希望的果实在果园里萌发、成熟。
“乔迁方觉新家好,思源倍感党恩长”,在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纳茶社区,一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在自家新房前贴出这样一副对联。座座新居,笑声回荡。
友情链接